海南师范大学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锚定一流师范大学建设目标,立足南海边疆区位特色,聚焦“地方性”与“师范性”办学属性,创新构建“支部共建、团队共融、学科共进”的基层党建“三维共融”新模式,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生命科学学院海龟野外科学观测站党支部积极践行这一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师生先锋模范作用,有效激发“协同创新”团队发展合力,为学校事业发展注入强劲红色动能。
一、支部共建:跨区域担当,筑牢坚强战斗堡垒
学校党委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科研攻关最前沿、建在关键任务第一线,推动党建工作与中心任务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创新组织设置,战斗堡垒扎根岛礁。学校党委指导生命科学学院在承担重大科研任务的海龟野外科学观测站成立党支部,将党组织扎根于南海三沙生态保护最前沿。党支部成员连续九年坚守西沙北岛,年均驻岛超过200天,在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的艰苦环境中,党员师生以岛为家,默默守护海龟的“生命摇篮”,成功记录多只绿海龟上岸产卵的珍贵数据,为后续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党支部将组织生活与野外监测、生态修复等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让党性锻炼融入海龟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行动,有效解决了“边疆科研团队组织松散”的管理难题,确保党旗始终在科研一线高高飘扬。
深化校地协同,凝聚生态保护合力。观测站党支部积极与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等单位党组织结对共建,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难题共解,构建“校地协同、资源共享”的海洋生态保护新机制。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支部党员与管理局工作人员顶风冒雨奔赴北岛,徒手挖掘受损巢穴,将海龟卵安全转移至高地人工巢穴,高效完成应急救助。多年来,校地双方协同构筑防浪堤、开展巡护救援,累计联动救助海龟500余只,充分彰显校地党组织在生态保护一线的引领作用与责任担当。
设立先锋岗位,锻造过硬党员队伍。党支部设立“海龟守护岗”“生态修复岗”“科普宣传岗”等党员先锋岗,引导党员在关键任务中冲锋在前。繁殖高峰期,党员带头开展全天候监测,跟踪记录海龟产卵与孵化过程,牵头实施产卵场修复实验,并深入渔村、社区开展科普活动200余场,累计惠及群众超150万人次。相关工作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10余项国家级、省级荣誉,淬炼出一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党员科研队伍。
二、团队共融:多链条赋能,凝聚人才培养合力
学校党委着力推动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强化团队共融机制,构建“平台支撑—导师引领—国际拓展”多链协同的育人新格局。
夯实平台支撑,构筑实践育人新高地。党支部依托三沙海龟生态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热带岛屿生态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系统开展海龟生态学研究,团队累计发表SCI论文19篇,成功识别西沙绿海龟新地理种群特征,研究成果为我国海龟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关键依据。党支部积极与地方共建18个校外实践基地,打造党员师生服务社会、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爱的龟途”海龟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依托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海南省生物多样性科技馆,构建“科研—救助—教育—合作”四位一体保护模式,年均开展科普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超150万人次,事迹两度入选中国科协科技志愿服务典型案例。
强化先锋引领,深化传帮带育人机制。党支部坚持“科研骨干当先锋、师生协同筑根基”的建设理念,构建起“老中青”相结合的梯队结构,通过“骨干带头、党员示范、师生共进”的传帮带模式,实现科研技能与科学精神的代际传承,成功补齐“边疆育人缺乏组织依托”的培养短板。团队已培养青年人才15名,多名学生党员获中美绿色合作伙伴海龟保护奖学金国际奖励、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迅速成长为海龟保护研究领域骨干力量。
拓展国际视野,搭建高水平成长阶梯。党支部支持团队师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连续两年选派代表参加“世界海龟保护大会”,并参与国际合作项目。通过与国际顶尖同行交流互动,团队师生准确把握国际研究前沿,提升学术品位与竞争力。同时,党支部依托海南自贸港开放优势,支持师生参加国际会议和科研竞赛,有效拓宽师生国际视野,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生态学人才奠定基础。
三、学科共进:深融合互促,激发科研创新活力
学校党委坚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学科发展,推动基层党组织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
对接国家战略,精准凝练科研方向。党支部自觉将海龟保护研究融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南海生态安全大局,研究方向紧密契合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生态安全等重大需求。支部成员作为核心骨干参与撰写《海龟保护蓝皮书》与《南海海龟保护行动计划》,成果被农业农村部、三沙市主管部门采纳应用,不断提升科研工作的战略支撑力,切实扭转“科研方向与国家需求脱节”的工作倾向。
推动交叉融合,聚力突破关键技术。在党支部引领下,研究团队整合生态学、遗传学、环境工程等多学科力量,构建海龟亲子鉴定技术体系,相关成果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团队研发的海龟栖息地生态修复技术在西沙群岛实施产卵场修复工程,显著提升幼龟孵化率。近年来,依托海南海陆龟鳖保护研究中心,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及国际合作等项目80余项,在科学出版社、Springer出版社等出版专著及编著20余部。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党支部积极响应海南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相结合。支部成员义务为全国执法部门鉴定价值数百万元的龟类标本,以科技力量守护南海碧海蓝湾。将海龟保护、生态环保与师范教育相结合,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制作宣传视频等形式,培训渔民及管理人员500余人次,积极传播“向海图强”理念,推动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实现“党建+科研+环保+戍边”的有机统一。
海龟野外科学观测站党支部的生动实践,是海南师范大学党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具体体现。展望未来,学校党委将持续深化“三维共融”基层党建模式,以高质量党建赋能一流师范大学建设,为教育强国、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