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谈育人 | 教育之江:坚持“内容年轻化+育人生活化”,探索从“指尖传播”到“价值引领”育人新生态
原创 高校思政网
浙江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教育之江” 微信公众号自2021年5月入选首批“高校思政类重点建设公众号”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教育中心工作,发布权威教育政策资讯,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工作质量和实效,努力实现内容年轻化与育人生活化的深度融合,让政务新媒体不仅是“政策传声筒”,更成为“育人新阵地”,使育人功能实现从“指尖”到“心间”的跨越。
一
内容年轻化 让主流价值“破圈”
聚焦重大主题,
用“网言网语”讲解“文件体”
作为教育政务新媒体,要破解“文件体”传播困境,就必须学会用青年熟悉的语言体系重构重大主题表达。近年来,围绕建党百年、党的二十大等重大时事及教育工作主线,公众号与时俱进,精心设置“红色百宝箱”“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办人民满意教育”“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新时代使命”“打基础、强支撑、创优势、赢未来——教育全面服务‘三支队伍’建设”“奋力突围、聚力攻坚,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等专题专栏,通过创设动态“红色地图”等方式,借助文字、图片、视频等新媒体元素解构并重组“文件关键词”。

▷“红色百宝箱”专栏

▷“弘扬教育家精神,勇担新时代使命”专栏
教育政务新媒体的年轻化不是简单的“卖萌耍宝”,而是要用大众熟悉的符号体系重构价值传播路径。每逢教育政策发布,公众号不再照搬政策内容,而是综合运用图文、视频、问答等,当好公众的解疑释惑者。如配合发布《关于遴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同步推出图解版、问答版等全方位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发布后,及时推出深度解读文章《新课标“新”在哪,“变”在哪?省教育厅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这么说》3期,为广大学生、教师和家长解疑释惑。
基于这种模式,教育战线的新战略、新举措、新亮点不再以“单向灌输”的模式流向受众,而是从话语体系、呈现形式、互动方式、传播策略四个维度进行创新,让“文件体”在“有意思”中实现“有意义”。

▷《非学科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应具备什么条件?学校如何在“白名单”内选择?》

▷《2022版新课标“新”在哪,“变”在哪?省教育厅教研室各学科教研员这么说①→》
聚焦重要节点,让严肃主题“活”起来
在杭州亚运会期间,公众号以“教育视角+青年语态”重构亚运叙事,重点挖掘亚运中的育人故事,将之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自信培育和青年思政引领的重要契机,使亚运赛事不再是遥远的体育新闻,而成为青年可感知、可参与、可学习的鲜活思政素材。
开设“杭州亚运精彩时刻”视频专栏,以倒计时方式推出“浙江校园里的亚运项目”系列视频,展示亚运项目进校园情况,体现全省“阳光体育”成果;组织记者走进浙江高校的亚运场馆,探寻赛场上的浙教元素,关注赛场内外的参与者;开设“亚运中的教育身影”专栏,直击全省教育系统倾情投入全力以赴护航亚运会的精彩瞬间及背后故事,充分展现浙江教育人的担当与风采。
其中,关于“小青荷”的相关报道被杭州亚(残)运会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转发,社会反响热烈。

▷《我的老师去亚运会了!》

▷《“抓”运动员、20秒装卸、火眼金睛……亚残运会小青荷们有了新技能》
在开学季、毕业季、教师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公众号择时推出富有浙江味、教育味、新媒体味的宣传作品。如在高校毕业季,推出《“浙”一份毕业礼物,你收到了吗?》《毕业前“最后一课”,你们的校长说……》等报道20余篇,呈现“浙”里校园的温情时刻、“浙”些师生的动人情谊,上好不断线的思政课。在每年教师节来临之际,聚焦各级各类学校一线教师的工作日常,以人物专题报道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公众展示浙江教育人的风采。

▷《“浙”一份毕业礼物,你收到了吗?》

▷“师泽如光,虽微致远!致敬最可爱的老师们”专题
二
育人生活化 架好教育服务“连心桥”
场景化传播,让教育“无处不在”
公众号努力实现“教育无处不在”的服务功能,通过场景化传播,突破传统的信息发布模式,日常聚焦教师、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等主要用户群体所需所盼,搭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让教育内容自然融入用户的生活轨迹。
开设“浙里问学”免费在线答疑服务,更新“AI智能+志愿者教师”答疑功能,为中小学生和家长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课后辅导服务,总访问量超4000万人次。开通“浙江家长学校”,上线幼儿园到高中阶段优质资源200余个,推出“浙江省中小学家庭教育微视频系列讲座”25期,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

▷《烦恼孩子功课不好辅导?来“浙里问学”免费在线答疑》
每年高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教师资格面试等教育考试结束后,及时上线成绩查询等服务功能,考生可第一时间通过公众号查询相关信息。如2023年高考招生录取期间,上线“一站式”网上志愿填报咨询服务,集招考资讯、历年分数查询、专家直播、云咨询、高校视频展播等功能于一体,总访问量超300万。

▷《高考志愿填报进行时,“浙”些举措来助力》
注重联动,让读者从“围观”到“参与”
为了让读者从“围观”变为“参与”,公众号通过与各级各类学校联动,持续推出“节气里的浙江学校”“‘浙’么有意思的校园”“孩子们的健康,我们关心”等专栏,积极构建“内容共创—互动深化—价值共鸣”的良好生态。
公众号在寒暑假期间推出“多彩假期”“趣味直播课”专题活动,约请省内大中小学一线教师讲述趣味课程,涵盖体育、艺术、“非遗”技术、安全健康、趣味休闲活动等多样化内容,助力中小学生过好“提质增量版”假期。平均每年寒假开设直播微课10余节,暑假开设20余节,在线观看人数最多时超过12万人次。同时,面向大中小学生群体开展“聊聊我的假期”活动,把政务新媒体平台打造成学生说得上话、乐意来说话的平台,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从“围观”到“参与”的育人质变。
公众号还推出专属卡通形象“之之”“阿江”,进一步提升互动效果,让教育政务新媒体成为当代受众“可触摸、可互动、可定义”的成长伙伴,从而更好地实现从“你们宣传”到“我们共建”。

▷“‘浙’么有意思的校园”专栏
▷“教育之江”卡通形象“之之”和“阿江”
未来,“教育之江”微信公众号将继续强化价值引领,持续推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主题栏目;深化内容创新,结合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推送适配不同学段学生的育人资源;促进协同共育,倾听师生家长心声,动态优化内容供给,提升育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积极构建导向鲜明、资源丰富、互动高效的教育新媒体育人生态。
来源:浙江省教育厅
编辑:何姝萌
审核:张勇
终审: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