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觉得‘红医精神’高高在上,直到穿上那身红马甲,在社区义诊现场,用刚学的手法为老爷爷揉开僵硬的肩膀,听到他舒心的叹息时,‘救死扶伤’四个字更有了沉甸甸的温度。”康复学院2024级学生何诗语的这番肺腑之言,正是学院“医我看”党建品牌育人实效的最佳注脚。近年来,康复学院以“医我看”为引领,将红医文化深植于心,将责任担当践之于行,将榜样力量融入日常,为康复学子的成长之路注入了澎湃不息的红色动能。
以“医”铸魂:红医文化扎根思想深处

紧扣“医我看”中“医之魂”的核心,康复学院将红医文化这本厚重而鲜活的思政教材,无缝融入育人全链条。仅2024年,学院就精心策划了“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大思政实践活动、党的知识竞赛等10余场主题活动,吸引400多名青年学子踊跃参与,沉浸其中。走进学校红色卫生史博物馆,泛黄的旧照片、斑驳的医疗器械静静陈列,无声讲述着革命年代白衣战士们“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如磐初心。这场时空对话让同学们灵魂深受洗礼。“红医有我”志愿服务队则将信念化为行动,从社区便民义诊到特殊儿童康复中心,从专业的推拿理疗到耐心的儿童足脊健康筛查,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身影如星火遍布。全年累计输出15500余小时的志愿服务,红色理论宣讲声入人心,专业技能服务情暖万家,红医精神在躬身实践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线上阵地同样精彩纷呈、活力四射。“红医故事青年说”、“红色故事大家讲”微信专栏,以青春语态讲述红色经典 ,累计阅读量突破1.5万次 ;“青年大学习”覆盖率持续稳居95%以上 ,成功构建起“线下实践有深度 + 线上传播有广度”的红医文化育人立体生态。
以“我”践责:青春在服务与创新中闪光

围绕“我之责”的主体要求,学院搭建 “朋辈引领+平台赋能”的成长体系,让“我是党员我带头”成为学子的行动自觉。在学业帮扶上,学院组建“教师+毕业生+在校生”三维学业辅导队:18 名教师志愿者每周开展线下答疑,30 名毕业生党员通过线上直播分享考研复试、求职技巧,50 名学生志愿者全年开展学业辅导讲座 4 次、经验交流会 2 场,为学业困难学生“精准补课”。
2023 级硕士研究生谢晨既是榜样也是纽带——她不仅斩获全国首届职业规划大赛铜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还牵头成立“考研互助小组”,帮助同学明确复习方向;2021 级康复物理治疗专业黄慧雯获国家奖学金后,主动开设“专业学习工坊”,分享全国康复物理治疗科普大赛一等奖第一名的备赛经验。学院创新推行的“2+2”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94名入选学生均配备党员导师,在临床实践、专业竞赛中全程护航,2024年该批学生在全国康复物理治疗科普大赛、江西省康复医学会科普大赛等赛事中斩获省级以上奖项5项,专业能力显著提升。
此外,学院遴选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新生班主任助理,通过见习经验分享班会、晨会红医故事宣讲,让“朋辈教朋辈”成为成长常态。
以“看”立标:青春在超越标杆中拔节
对标“看之标”的发展导向,学院推动党建与科研创新、就业服务、文化建设深度融合,让“对标先进、争当标杆” 成为青年成长的内驱力。在科研创新领域,学院组建“科研先锋”党群攻关团队,聚焦智能康复、假肢矫形等方向,2024年学生申报获批省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项,其中省级重点3项,学生获批实用新型专利 7 项、软件著作权6项,在全国脑机接口康复科普大赛中获二等奖 1 项,赣康杯智能康复竞赛中斩获6项奖项。
就业服务同样 “对标精准”:学院将每年1月发布的 “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方案”列为 1 号文件,通过 “指南针” 生涯发展工作室开展第四届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第二届简历大赛,结合“康复新榜样”宣讲会─每年邀请各领域优秀校友回校分享就业创业故事,精心打造的“校友长廊”成为新生入学必修课,学长学姐的成功足迹,立起一杆杆看得见、够得着的成长标杆,点燃 学子心中“见贤思齐”的奋斗火焰。

如今,“医我看” 党建品牌已成为康复学院育人的 “红色引擎”。从红医文化铸魂到专业本领锤炼,从朋辈互助到创新突破,学院以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体系,让红医精神成为康复学子前行的不竭动力,持续培养“有温度、有技能、有担当”的德技双馨康复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澎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