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人文社科学院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知、情、意、行”四维路径

文章作者:王立、毛磊焱      发布时间:2025年10月21日      消息来源:中国网


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赣南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围绕学校以红医精神铸魂育人党建品牌“红医魂”,积极打造学院“红蕴人文”“红医赞”等师生党建项目,探索出了一条以“知、情、意、行”为四个维度的工作路径,推动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落到实处。

一、以“知”育魂:筑牢思想根基,明晰发展方向

“知”是党建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引。该院坚持把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通过系统化、多层次的学习机制,筑牢师生党员的思想根基。

(一)构建系统化理论学习体系

该院党委构建了“书记领学+委员导学+集中研学+个人自学+外出践学”的“五学联动”机制。通过专题研讨、红色宣讲、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化理论学习,提升支部的思想凝聚力。还特别注重将理论学习与红医精神传承相结合,组织师生深入学习红医历史,理解红医精神的时代价值。

在理论学习方式上,该院突破传统灌输模式,创新体验式教学,通过实地体验、VR场景融入、立德影视厅观影熏陶等手段,实现党课主题内容与师生心理体验相融相合。这种沉浸式学习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二)打造特色化理论学习品牌

依托学校“红医魂”党建总品牌,该院打造了“红蕴人文”这一具有人文特色的子品牌。品牌建设以“学习+体验”“党建+学术”“党建+服务”“理论+服务”“四+”模式系统推进。通过主题党日、专题讲座、“集中学习+自学”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深入学习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

该院特别注重发挥人文社科学科优势,开展“党建+学术”研讨交流活动,聚焦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孤独症儿童救助等社会热点问题,对党的政策方针进行分析解读,促进党建与学术深度融合。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常态化开展联合共建活动,在学懂弄通上下功夫,并将理论学习成效转化到学习工作生活中。

二、以“情”连心:强化情感认同,培育红医情怀

“情”是党建工作的重要纽带和动力源泉。该院注重通过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一)深化红色文化情感认同

该院充分利用赣南革命老区丰厚独特的红色资源,打造“红医声波”——学生党员讲红医故事活动、“传承红医精神,争当新时代红医人”主题演讲比赛等品牌学生活动。组建学生党员“红医赞”宣讲团,以“10分钟微党课”形式走进班级、宿舍、社团,讲述红医故事,传承红色基因。邀请红色专家进校宣讲,用好红色资源,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该院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优势,引导党员从革命历史中深刻感悟初心使命。通过组织师生赴赣南苏区“大余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信丰县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二苏大旧”“沙洲坝红井”等红色遗址开展实地教学,排演沉浸式情景党课,打造“移动思政课堂”,创造《唐义贞:只要一息尚存,定为革命奋斗》等动漫作品,让红色基因成为师生的精神底色。

(二)构建温情党建工作体系

该院党委建立“五连心”联系机制,构建全员育人体系:处级干部连心教研室、党支部连心学生组织、教研室连心班级、党员干部连心困难学生、教职工连心学生宿舍,形成“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合力。这种机制让党建工作更有温度和色彩,增强了师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该院注重将情感认同与理性认知相结合,通过情感认同深化理性认知,打通感性和理性的通道,推动真学、真用理论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理论教学中设置动作任务,引导党员从行为体验中比照验证党的理论,整合认知,由感性认知唤起理性认同。

三、以“意”砺志: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

“意”是党建工作的意志品质和价值取向。该院通过意志锤炼和价值引领,培养师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担当。

(一)强化理想信念教育

该院党委坚持不懈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通过树立鲜明的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在深学细悟中感受真理伟力,在融会贯通中筑牢信仰之基,在知行合一中汲取奋进力量。

该院注重将纪律教育融入日常,把党纪学习教育与深入开展排查整顿相贯通,与创新开展“党员好故事、书记好党课、支部好案例”活动相契入,同“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相结合,教育引导全体党支部书记在组织建设、党员发展、党员管理等业务工作中增强政治意识、规矩意识、纪律意识。

(二)激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该院开展“党员先锋岗”创建活动,鼓励党员教师在课程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中发挥模范作用。学生党员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小橘灯”“德法双育”实践队深入瑞金,开展防溺水教育、反诈骗宣传、法律知识普及等多元服务,为乡村儿童保驾护航。

该院树立重实干、做实功、求实效的鲜明导向,立足工作实际,组建党员先锋队,把党员先锋队作为年轻干部培养的重要版块。将服务基层、增进民生作为党员干部锤炼党性、磨练意志、历练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下基层、文明创建、社区帮扶等实践,让党员干部在急难险重一线淬炼真本领。

四、以“行”践责:推动实践转化,服务社会发展

“行”是党建工作的最终目标和检验标准。该院注重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服务效能,实现知行合一。

(一)构建“党建+服务”实践模式

该院党委深化“党建+服务”模式,以“学雷锋纪念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世界艾滋病日”等特殊时期为契机,成立由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赞”红医班骨干等成员组成的学院志愿服务先锋队,深入班级、宿舍、各专业教研室等基层一线开展调研,开展不间断相关志愿服务。同时做好志愿服务定期培训和交流分享,增强为师生服务能力,使得师生满意度不断提升。

该院推动党建工作与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与地方社会工作服务单位开展党建互联工作,特别是“蓝灯守护”师生团队与地方签署协议,达成合作意向,开展深度合作。这种深度融合不仅强化了党员的使命担当,更通过精准对接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服务的实际效能。

(二)强化学用结合的实际成效

该院党委紧扣“以学促干、以干促学”目标导向,将宣讲的“学思”成果有力转化为服务发展的“践悟”实效。引导广大党员自觉将学习教育成果融入日常:在基层治理一线,党员主动联系服务群众,凝聚民心民力;在乡村振兴前沿,党员勇于担当攻坚克难,争当发展先锋。

学院注重将专业优势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发挥人文社科学科特长,开展社区服务、政策宣传、文化传承等活动。通过“心理+医学”“英语+医学”“法学+医学”“美育+医学”等跨学科融合项目,打破专业壁垒,培养兼具医学专业素养和人文底蕴的复合型人才,服务区域社会发展需求。

通过“知”“情”“意”“行”四维路径的协同推进,赣南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党委初步形成了具有人文特色的党建工作体系。这一体系以知育魂、情连心、意砺志、行践责为基本逻辑,实现了理论武装、情感认同、意志锤炼和实践转化的有机统一。

党建工作的核心在于人心,最终要落到育人实效上。只有将党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使红色基因成为学生的精神底色,工作才算真正取得了成效。未来,该院将继续深化“红蕴人文”“红医赞”师生党建品牌建设,将红医精神与人文素养深度融合,为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艰苦奋斗、勇于开创”的新时代红医传人贡献人文力量,为健康中国、健康江西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奋力谱写高校党建育人工作的新篇章。(赣南医科大学王立、毛磊焱)



版权所有:赣南医科大学党委组织部  联系方式 :江西省赣州市蓉江新区和谐大道1号  邮政编码:341000  电子邮箱 :gmuzzb@126.con